秦天诚出生在一个贫瘠的小山村,那里的土地像老人的脸庞一样布满皱纹,干裂的土壤无法满足村民们日益增长的饥饿感。
他是家中的老大,上有天,下有地,中间还夹着弟弟妹妹的重担。
在他模糊的记忆里,那个家始终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,两个弟弟相继夭折,一个妹妹饿得皮包骨头时被送给了远房亲戚,另一个妹妹为了捞一条鱼充饥,却永远沉入了山脚下的那条浑浊的河流。
最小的那个妹妹熬过了饥荒,却在某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被惊吓过度,自此神志不清,整日对着空气说话,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,漂浮在现实与幻境之间。
这一切压在秦天诚瘦弱的肩膀上,却也塑造了他坚韧的性格。
他很少说话,不是不会,而是认为多数话语都是无用的。
在饥饿面前,一切华丽的辞藻都显得苍白无力。
十几岁他就抗上了家庭的重担,不仅要下地干活,还经常去做短工,日子很艰苦,但他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。
邻居们看着这个沉默的少年,眼中既有怜悯也有敬佩,但更多的是一种理解,在这样的环境里,要么活着,要么死去,没有第三条路。
二十岁那年,一场持续的旱灾击垮了村子里最后的希望,田地龟裂,庄稼枯死,连老鼠都离开了这个不毛之地。
秦天诚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,望着远方,做出了他人生中第一个重大决定:离开。
这不是一个轻松的抉择,他将抛下那个神志不清的小妹,抛下那片虽然贫瘠但承载了他全部记忆的土地。
但他必须这样做,因为留下来意味着慢性死亡,而他,秦天诚,还不想死,至少不能这样毫无尊严地死去。
城市对于一个农村青年来说,既是希望,也是陷阱。
秦天诚带着几个干硬的馒头和一身粗布衣服踏入了北城,这座在他想象中能够带来无限可能的地方。